
為進一步推進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不斷深化,在四平市形成為群眾解決急難愁盼問題的良好氛圍,切實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,8月25日上午,四平市召開了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新聞發布會。
會上,中共四平市委組織部常務副部長、公務員局局長張赤介紹了四平市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情況。他說:“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,四平市委緊密圍繞中央和省委部署要求,強化政治站位,創新工作舉措,搭建活動載體,切實以為群眾辦實事、辦好事、辦身邊事為出發點和落腳點,用好‘五化’工作法,堅持把開展‘我為群眾辦實事’實踐活動,作為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內容,作為推進干部作風轉變的重要體現,作為實現四平市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重要保證?!睆埑噙€簡要介紹了實踐活動的相關情況,一是四平市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組織進展情況;二是發布市直部門(單位)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20項實事項目;三是深入開展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的下步打算。
隨后,四平市教育局、四平市民政局、四平市農業農村局相關領導回答了記者提問。
四平市“我為群眾辦實事”實踐活動20項實事項目具體如下:
1.深入推進黑土地保護。制定《關于推進四平市黑土地保護綜合利用示范區建設的實施意見》,推廣黑土地保護技術3731.6萬畝(次),爭取連片推廣黑土地保護面積60萬畝,集中連片建設高標準農田33.5萬畝,重點打造梨樹縣高標準農田示范區。
2.打造“梨樹模式”升級版。建立10個300公頃現代農業生產單元,實現農資采購、農機效率、人員配置和資金使用效率最大化,保護性耕作推廣面積達到476萬畝以上,建設100個面積100公頃以上的鄉級示范基地、1000個面積10公頃的村級示范基地。
3.探索農業合作化道路。開展示范創建、服務提升、合作聯合等“八大行動”,全市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分別發展到7686個、4902個。打造“糧食銀行”,破解經營主體征信低、融資難、收儲難等問題,幫助合作社與大型企業深度對接。構建新型主體培育體系,創建黑土地干部學院,與吉林工程職業學院共同成立四平農村合作經濟學院。
4.努力打造全國紅色地標城市。編制出臺《四平市紅色旅游發展規劃(2021-2035年)》,明確打造紅色地標城市具體路徑,改造升級12處四戰四平紅色旅游景點,建強黨性教育、干部培訓現場教學基地。
5.開展關愛老年人活動。在全市打造10個鄉鎮(街道)、100個村(社區)居家老年人巡視探訪示范點。為238名城區低保對象中60周歲以上的失獨失能老人提供關愛服務。為老年人等設立社保經辦特殊群體業務辦理綠色通道,提供預約上門服務。
6.推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課后服務全覆蓋。進一步滿足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課后服務需求,增強教育服務能力,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,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,解決家長看護難題。
7.加強市區校園周邊交通安全整治。對市區30所中小學校開展校園周邊交通安全排查治理,加強上下學時段“護校崗”警力,增加校園周邊路段電子警察監控設施,完善交通標志標線等管理設施。
8.加快南北河綜合治理。完成林廊30公里、治理河道7.1公里、鋪設道路13.3公里等任務,建成71個沿岸口袋公園,打造十大綠地空間、百里生態林廊、千畝果林花海、萬頃碧水清河。
9.推進老舊小區改造。繼續做好35個老舊小區復工續建,做好基礎類、完善類改造任務,推進43個老舊小區開工建設,持續宣傳動員業主加裝電梯,改善居住環境,提升生活品質。
10.出臺“英城英才新政”。聚焦解決“急難愁盼”問題,讓人才安居樂業解憂暖心,增強人才集聚吸引力,打造東北地區最具吸引力的政策洼地、創業福地,為推動四平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提供人才保證。
11.建立利企便民服務平臺。實現企業和群眾辦事“只進一扇門”,開展無差別全科受理事項服務,推進“無證明城市改革”,創新推出“五零”舉措,實現企業開辦時間東北地區最短,設立專門服務窗口,受理企業和群眾反映問題,幫助解決實際困難。
12.完善醫療保障體系。增加城鎮職工門診慢病、特殊疾病報銷病種,將部分破產企業退休職工納入大額醫療費用補充保險,調整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轉診政策制度。
13.開展紅十字“救在身邊”活動。向群眾宣講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,提高群眾應急避險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,保護人的生命與健康,助力“健康中國”建設。
14.完善城市公交基礎設施建設。智能化改造56個站牌、新增優化5條公交路線、優化改造2條偏遠地區公交線路。
15.加速推進示范村創建工作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,加快基礎設施建設,強化常態化治理,年底前打造80個宜居宜業美麗鄉村。
16.優化住房公積金綜合服務。簡化要件,實現購房快速提取公積金,提高辦事效率。設立“跨省通辦”業務線上辦事大廳,實現住房公積金高頻服務事項“跨省通辦”,實現“提前還清住房公積金貸款”業務“跨省通辦”,滿足繳存職工異地辦事需求。
17.加強群眾運動場所建設。推進綠地廣場改造,升級全民健身場地,謀劃建設籠式足球場和多功能運動場等建設場地14塊,有效紓解群眾日益增長的體育健身需求與場地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。
18.開展母嬰室建設項目。建設母嬰室78個,實現現行標準下全市公共場所和用人單位配置母嬰設施全覆蓋。
19.推進供水管網改造。年內改造完成供水管網5公里,進一步提高供水保障水平,提升居民用水滿意度。
20.緩解停車難問題。建設2座地下智能停車場項目。推進市政基礎設施補短板,解決城區“停車難”。
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記者 吳一彤 文/攝